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決定了他個人創造幸福的能力。綜合素質包含學習力(悟性)、智力、創造力和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又由身心健康狀態、性格特質和價值觀、人生觀…等等思想信仰組成。
創造幸福的能力大者, 能創造百人、千人的幸福; 能力中等者, 能創造個人家庭、身邊親朋好友的幸福; 能力小者, 能創造自己個人的幸福。 如果沒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不但自己感受不到幸福, 還會成為他人幸福的絆腳石, 損人不利己。
所以, 培養創造幸福的能力需先培養個人的綜合素質; 想要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需先全面開發身體智慧, 使其具備接收、辨別及處理外來及內在資訊的敏捷效率, 以此成為發展智力、創造力和人格魅力的基礎。 其中, 人格魅力形成的起點在於性格的培養; 性格形成的關鍵在於身體感覺統合的狀態。
身體感覺統合的狀態在幼兒時期受到生活成長環境及愛的滿足感的影響很大, 成年之後受生活環境及自心意志內涵及品質的影響很大。
身體智慧的開發關鍵期在0-6歲, 成熟期在7-12歲(所以7-12歲是重要的調整時期), 其開發的方法是以感覺統合訓練為主軸, 配合身心發展需求逐漸發展多元智慧為目的。 所以, 想要順利發展多元智慧, 必須先具備良好的感覺統合狀態, 使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各部位能相互配合良好, 能對外界人事物做出適應性反應, 形成自已身心的舒暢而產生自信和自在, 同時給人機智、靈活、開朗、大方的印象, 這就是人格魅力的一部分。
人類身體有六大基本感覺系統, 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前庭平衡覺, 此六大基本感覺系統又相互交叉互動, 促成身體的深感覺成熟, 形成了本體覺和關節活動覺(簡稱動覺)。除了觸覺系統之外, 前庭覺是身體智慧發展最關鍵的一個神經系統。有人把觸覺系統比喻成身體神經體系的「營養品」, 而前庭覺系統比喻成感覺資訊進入大腦的「門檻」, 由此可見, 身體的一切行為, 包括思想, 都是由腦部接收前庭覺過濾及篩選後的各感覺資訊, 然後, 進行分類、比對、解釋和決策, 再指揮身體各部位做出適應性反應, 這些行為反應累積成為我們每個人給他人的印象和觀感, 包括聰明、愚笨、隨和、固執…等。
前庭覺是指在大腦後下方腦幹的前面,有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叫前庭神經核,以此組成的神經體系的功能。前庭覺的主要功能有三:
一是接受臉部正前方的視、聽、嗅、味、觸訊息,進行過濾及辨識後再傳入大腦;
二是接受身體各關節及肌肉所傳來的資訊, 來調整頭部的方向及重心, 同時指揮肌肉及骨骼做出正確的動作, 以維持全身的平衡;
三是過濾與篩選所有進入大腦的感覺資訊, 以保持正常腦壓及維持正常的腦功能運作。
因為人類主要的學習感官---視覺和聽覺---都在頭頸部, 語言表達的器官---唇、齒、喉、舌等口腔發音器官---也在頭頸部, 所以前庭覺的發展與孩子的語言、認知、社交、思維以及專注力等發展水準密切相關。
幼兒時期若前庭覺發展不足, 我們可以在孩子身上看見以下幾種行為特徵:
1. 不喜歡或害怕站在高處, 怕被舉高, 不敢爬高, 連雙手可以抓住欄杆的簡單攀登都儘量避免;
2. 容易出現一再反復攀爬、跳躍、自高處躍下等動作, 常常坐不住;
3. 不喜歡騎木馬、蕩秋千、玩蹺蹺板、轉圈或坐雲霄飛車等; 或特別喜歡上述活動,旋轉後不會
覺得暈眩;
4. 怕跨越水溝或走獨木橋, 怕搭乘電動扶梯, 對站在高處或有跌落危險的情況,表現非常害怕;
5. 過馬路或在快速移動的人群中多遲疑, 有時會因此摔跤或迷失方向;
6. 登高會覺得頭重腳輕, 不敢向別處看或走動, 會儘量避免從高處跳到低處;
7. 當地面有高低落差時, 動作會很緩慢、笨拙, 容易被絆倒或自己摔跤;
8. 雙腳跳、單腳跳、遠跳、跳高等做不好,動作笨重; 或學習跳繩有困難;
9. 常以「啊?」回應對方的話,需對方再說一遍, 或毫無反應;
10. 聽覺記憶差,交待的事馬上忘記,需不斷重複指令;
11. 智力沒有問題卻很晚才會說話、語音不清晰,組合句子或編組故事有困難;
12. 孩子本身健康、活潑、擁有正常智力, 但學習閱讀或做算術卻特別困難;
13. 眼睛不靈活, 眼前的東西不容易找到, 追視移動中的物體有困難;
14. 從複雜的背景中分辨出特定圖形有困難;
15. 看圖建構立體積木有困難, 繪畫構圖差, 認字慢;
16. 念書易漏字、跳行或前後字念反, 寫字容易寫反字, 例如: 人à入、ㄩàㄇ;
17. 對靜態活動缺乏學習興趣, 或只喜歡靜態活動, 特別不愛動;
18. 做事沒次序, 組織能力差, 條理很混亂;
19. 動作反應很慢, 有時摔跤時, 手不會做出保護頭部的撐地動作;
20. 在眼睛看得見的情況下,常碰撞桌椅、杯子或旁人,常常估測不准自身和身邊人事物的距離或方位;
21. 看書眼睛會累,卻可以長時間看電視或電影; 不喜歡移動性玩具;
22. 喜歡聽故事,不喜歡看書,聽的容易記住,看的卻容易忘記;
23. 外出容易迷路,方向感和距離感差, 對立體空間景物或物品相對位置記憶困難;
24. 蠟筆著色和鉛筆寫字都不好,比別人慢,常超出輪廓或方格之外;
25. 不規則圖形的拼圖總比別人差;對模型或圖樣的異同辨別常有困難;
26. 不喜歡把頭腳倒置, 例如: 避免翻筋斗,不喜歡打滾,或不喜歡打鬥遊戲;
27. 對遊樂場的遊樂設施既喜歡又害怕,比一般的孩子更需要他人的扶助;
28. 對不尋常的移動, 例如: 上下車、在車中從前座移到後座、走不平的地面或從斜坡上往下沖跑, 動作特別緩慢, 甚至常常摔跤;
29. 下樓梯比上樓梯慢,且顯得很害怕, 手會緊緊抓住欄杆;
30. 旋轉時,很容易失去平衡; 車行進中,會因轉彎太快或坡度太陡而受到驚嚇;
31. 在桌面上學習打繩結比拿起繩子在手中打結更容易;
32. 很難一眼辨別出不同尺寸的相同物品, 例如:不同長度的同型積木或不同大小的同型積木, 很難將其按照大小或長短順序排列整齊;
33. 拍球或接球有困難, 投球很難維持固定方向或投中目標物。
這些行為表現常常使智力正常的幼兒對自我認知產生很大的衝擊, 明明一眼看去非常簡單的事情, 為什麼別人做就很順手, 而他們做起來卻如此困難?這些聰明的孩子對於自身的「笨手笨腳」剛開始(最早能發現自己身心發展不協調的年齡大概是三歲半到四歲之間)是很難面對和接受的, 因此為了躲避這種「不知所以然」、「莫名其妙」的挫折, 孩子很快就會出現較強的防衛心理, 以「驕傲」的姿態來掩飾內心的「自卑」, 頻繁誇大自己的「能」, 絕口不提自己的「不能」。這種心理壓力孩子本身很難對人說清楚, 於是「不聽話」、「不配合」、「光說不練」和「胡說八道」的指責將緊跟在孩子的自我保護之後, 形成孩子成長過程中惡性循環的困難。
對於三歲前僅輕度前庭覺不足, 而沒有明顯的其它感覺系統發展不足的幼兒, 例如: 僅偶而摔跤、過獨木橋顯得特別謹慎、爬上下低都樂意嘗試, 只是動作稍慢…等, 家長應該每天至少提供一到三小時前庭覺的訓練活動, 讓幼兒靠著身體大量及多元的肢體活動來連結腦部及全身的神經系統網路, 網路一旦連結完成, 前庭覺不足的行為特徵自然能夠消除。
如果幼兒的前庭覺發展嚴重不足, 例如孩子常常摔跤、非常不愛動、常常有聽沒有到、非常害怕高度或速度的變化、眼睛轉動不靈活、過了一歲半還不開口說話…等, 或到(過)了三歲仍有許多前庭覺發展不足的現象, 那麼, 家長就必須及早送請專家檢測評估, 接受個別化、針對性強的感覺統合訓練課程。孩子年紀越小, 生理優勢越強, 感覺統合狀態改善得就越快。
感覺統合訓練除了能夠矯治一般健康兒童因感統失調產生的行為能力發展不足, 使其達到該年齡兒童正常的能力發展標準之外, 足量且長期的訓練還能夠讓孩子的身體智慧超齡發展, 促成健康心智的快速成熟, 使孩子的身心靈狀態從健康發展到優秀層次, 造就孩子擁有更高的創造幸福的能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