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和其它動物比較起來, 有兩個特別「不自然」的身體結構, 一是頭重腳輕, 卻能直立行走; 二是皮薄毛少, 卻能在各種氣候生存。這是上天優寵人類, 對人類的恩賜, 在人類的細胞基因裡埋藏許多智慧種子---生命本能, 只要能夠順應生命自然生長規律, 身體就能長得健康, 生命自然常感快樂。但是, 「順應生命自然成長規律」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專業範疇, 一般父母已經不易習得, 因此, 現代的小孩能夠「順應生命自然成長規律」成長的, 已經很少、很少了。

 

        剖腹產即是逆反生命自然成長規律的現代文明現象之一, 早期時興剖腹產的流行觀念是: 剖腹產能夠減少生產過程的痛苦, 產婦恢復身材快速, 嬰兒的出生可以選擇良辰吉日。後來, 當大家普遍知道剖腹產會造成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缺陷時, 無奈各種因素仍然使許多孩子無法順產, 例如: 父母基因潛藏的健康危機, 導致胎兒發育不良; 母親體質不佳, 導致孕期無法充分運動, 造成胎兒胎位轉換不順利; 孕婦營養不足, 臨盆時體力不足; 生產過程中突發的緊急意外…等等。

 

        剖腹產使孩子喪失生命中第一個觸覺學習, 而且順產的觸覺力度和對身體產生的深層影響在往後的生命裡是沒有機會再得到同等經驗的彌補的, 因此, 剖腹產的孩子應該在0-6歲期間大量彌補觸覺刺激, 以減少孩子因為觸覺不足產生對外界環境的種種不適, 造成自身身體的干擾導致學習無法專注。順產的孩子雖然身體基礎相對而言較剖腹產的孩子好一些, 但是, 若在0-6歲期間沒有好好全面、充足地給予各種感官刺激, 包括觸覺刺激, 促進其感覺統合的發展, 那麼, 同樣會產生因為觸覺不足而形成的各種身體發展和學習能力的局限。

 

        到底什麼是觸覺不足觸覺不足的行為表現為何對孩子的生命發展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 觸覺不足的意思是指因為觸覺刺激不足造成觸覺神經體系所負責的身體功能失常, 例如: 觸覺防禦過當或者反應不足, 嚴重者會造成腦神經抑制困難, 早年發生腦神經衰弱現象。

 

        在幼兒時期甚至到成年之後, 人們因為觸覺不足可能發生的行為表現略舉如下:

 

1.      容易養成觸覺依賴, 例如: 睡覺喜歡咬被角、抓媽媽的手或抱某個布偶或毛毯()

2.      喜歡咬指甲、吸吮大拇指或咬衣領、袖口、鉛筆頭或咬嘴唇;

3.      被剪指甲、掏耳朵或剪頭髮時, 容易緊張或抗拒;

4.      在家或熟悉的環境中, 與家人或熟人一起互動時, 話特別多, 但又常常言不及義;

5.      在家和在外面判若兩人: 活潑與安靜; 好動與斯文; 大膽與害羞; 粗暴與禮貌

6.      容易發脾氣, 尤其對最親近的人特別粗暴, 做錯事常常強詞奪理;

7.      固執, 以自我為中心, 不容易與人合作;

8.      對某些材質物品不敢觸碰, 例如: 絨毛類、濕泥巴或顏料, 容易有潔癖;

9.      情緒轉換困難, 高興會高興很久, 傷心或生氣也會很久, 顯得有理講不通或特別不成熟;

10.  對突發狀況應變能力差, 例如: 面對突然有人急沖上來或突然生氣大吼, 或坐上原本以為穩定的旋轉椅而椅子卻突然轉動時, 會身體僵硬、腦袋一片空白, 頓時不知所措;

11.  愛打人、咬人, 行住坐臥動作特別大, 也容易有特別多不必要的動作;

12.  喜歡用力摔東西或推東西, 使其發出巨大聲響或產生較壯觀的物體散落的情景;

13.  喜歡依偎在父母懷裡, 在父母身上磨蹭, 即使個頭已經長高了, 仍然像個小小孩;

14.  討厭進入人多或類似封閉的空間, 例如: 電梯、教室、隧道之類;

15.  對輕微的碰傷或刮傷會抱怨很久, 例如: 碰觸他的力度不大, 孩子卻反應很疼, 或輕微破皮小傷, 過了很久還會喊疼;

16.  挑食、偏食, 對沒有嘗試過的食物抗拒, 對喜歡吃的食物不知節制, 容易對某些食物過敏;

17.  對改變很難適應, 生活中的任何改變都可能使觸覺不足的人煩躁不安, 例如: 傢俱擺設的位置改變, 孩子可能因此產生幾天的緊張情緒;

18.  對陌生環境安全感建立緩慢, 例如: 生病請假, 在孩子恢復健康後, 仍會找許多藉口不想上學, 上學後會重新出現新入學時的緊張、哭鬧的狀態;

19.  容易出現突發的激烈情緒, 即使過後自身感到歉意, 但仍不可避免地重複發生;

20.  某些場合對聲音特別敏感, 一點點小小聲響或者特別的聲音都可能造成觸覺不足的人的不安和煩躁;

21.  對自己的事物很敏感, 不喜歡別人談論自己, 不論是褒揚或批評, 特意舉例或隨口提到, 常用較激烈的方式阻止他人談論自己的言行;

22.  對於計畫或結果的改變很難忍受, 幼兒時期對此類情況常會要求「重來」或「復原」;

23.  對衣服布料特別挑剔, 喜歡穿寬鬆的衣服, 不冷也喜歡穿長袖衣服;

24.  喜歡跟人講話卻不喜歡和人有身體接觸;

25.  害怕獨處或特別怕黑, 在公共場合老擔心有人從後面推碰到他;

26.  對大的聲響異常害怕和恐懼, 例如: 打雷聲、機器聲、鞭炮聲…等;

27.  看電視或聽故事容易動情, 即使已經重複看過或聽過, 對劇情已經熟悉並知道故事結局, 當再次觀看或聆聽時, 仍然會重複出現哭泣、感傷或興奮的情緒;

28.  當被要求做某些事情時, 剛開始會出現情緒反應、拖拉、故意沒聽到…等躲避心理, 但當進入狀況時, 又很容易「上癮」, 不樂意停止該事情的繼續進行, 例如: 要求小孩洗澡, 觸覺不足的孩子剛開始會找很多理由來延後這件事, 但當洗得舒服了, 又很難讓他離開澡盆。

 

以上多為觸覺敏感的行為表現, 有些嚴重敏感的孩子連與人眼神對視、日常的洗臉、洗頭都會哭個不停, 從小就表現出特別膽小、怕生、愛哭鬧的特質, 到了兩三歲以後, 磨蹭、拖拉行為越來越明顯而頻繁, 但當父母或其它人對其催促時, 又容易感受到壓力, 不但不會因為他人的催促而快速配合完成工作, 反而會因為緊張而使速度更慢、更不容易專注, 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 或者因為吃飯不專注、吞咽緩慢等問題, 演變成親子每天都要憂愁面對的苦戰, 這些情況若不從感覺統合訓練下手幫助孩子, 家長對這樣的小孩是愛莫能助, 而小孩本身也會成長得很辛苦!

 

觸覺不足除了容易顯現出觸覺敏感現象外, 有時也會有觸覺遲鈍的現象, 而敏感和遲鈍有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

 

觸覺遲鈍的行為表現有:

 

1.      幼兒時期(出生到六歲)打針不大哭、摔跤不覺得疼;

2.      輕微的碰觸, 孩子察覺不到, 例如: 有小昆蟲爬上身體時, 不知驅趕;

3.      喜歡到處碰、觸摸個不停, 容易打翻或揮落桌上的物品;

4.      頑固偏執, 一直堅持自己的方式做事, 沒有調整的靈活性;

5.      不怕陌生環境或人多的地方, 膽子特別大, 沒有安全意識;

6.      看到孩子多或覺得好玩的地方容易興奮、尖叫;

7.      只能注意到眼前看得見的極小範圍環境的狀態, 對身邊其它人事物的情況無法感受到而有所反應, 例如: 只能看著掉落半路的霜淇淋專注地傷心, 無法注意到往來車輛對自己本身可能造成的危險;

8.      感覺滯留過久, 反應卻緩慢, 容易有情緒突然轉換的情況發生, 例如: 突然為了三天前損壞的玩具吵個不停;

9.      不停地走動、玩弄手上的物品或搬動玩具或傢俱;

10.  看似不修邊幅, 對很多事情都無所謂, 其實是感覺不到哪裡不妥或不舒適;

11.  會自己打自己的頭, 嚴重時會用頭或身體撞牆壁或故意摔跤, 愛在地上打滾;

12.  胃口不錯, 甚至食不知量, 但容易消化不良;

13.  容易堅持某個固定姿勢或固定的方法或程式, 即使身體勞累或方法失效也不知變換()

14.  對環境變化的資訊察覺或整合能力不足, 常有後知後覺的「恍然大悟」現象發生, 嚴重者則常常「不知不覺」, 對於事件的結果常感莫名其妙。 

 

        觸覺嚴重不足者, 容易產生自閉傾向, 也容易被誤認為自閉患者; 當孩子自我彌補時, 容易被誤認為過動, 也容易因此干擾他人, 遭受他人排斥。但是, 觸覺的彌補並不是單純的皮膚按摩或撫觸(僅適用6個月內的嬰兒), 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 配合其它神經系統的發展狀況, 調整觸覺彌補的內容和深度, 否則難以最大程度消彌因為觸覺不足產生的各種行為表現, 這便是感覺統合訓練的專業訴求。所以, 專業的感覺統合課程其價值在於: 通過專業的測評、觀察, 設計針對性強、個別化的感統訓練方案, 指導家長成為真正的感覺統合訓練教師, 而專業教師則應該成為家長的指導教練。如此才能親師密切合作, 搶在孩子成長優勢期內, 快速調整孩子的感統狀況, 讓孩子的身心狀態有機會從健康跨到優秀的範圍。

 

        最後要特別提醒讀者的是, 氛圍屬於觸覺刺激的一種, 平時與孩子互動時, 要注意給孩子原則一致、互相尊重、張弛有度的氛圍感受。長期過度嚴格或過度放縱都會造成孩子的觸覺慣性反應, 形成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 而原則不定或模糊不清, 則容易造成孩子無所適從, 長期下來將形成觸覺敏感與觸覺遲鈍的兩極發展。

arrow
arrow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