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我們的感覺系統中影響智力發展最直接且嚴重的就是前庭覺的發展,前庭覺的發展是從胎兒時期就開始的,當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裡沒出生時,透過媽媽的身體活動,從而帶動羊水的搖晃與震盪,這時胎兒的前庭覺就開始和地心引力做互動。出生後,逐漸發展為能夠説明穩定視覺聚焦、辨別身體位置、調整身體姿勢以協調身體重心的重力感。

 

    我們都知道感覺統合是由身體內外接受刺激後所產生的自然行為,而它整個過程的形成第一步先由身體各個感覺器官接收到各種感覺資訊,這個時候需要觸覺發揮它巨大的作用,第二部由前庭覺發揮作用來過濾和篩選前面所接受到的感覺資訊,並將其傳送至大腦進行辨別和整合,第三部通過辨別和整合後,最終指揮我們的身體做出相對的反應,這一系列的過程都離不開觸覺和前庭覺,它們任何一項感覺系統發展不好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同時也會影響本體覺的發展。

 

    前庭發展不足的幼兒在做雙腳跳和單腳跳、跳遠、跳高等動作時, 會顯得很笨重,學習跳繩、跳皮筋會很困難;下樓梯會比上樓梯慢,甚至會顯得很害怕,手會緊緊的抓住欄杆;登高時會覺得頭重腳輕,不敢向別處看或走動,會儘量避免從高處向下跳的動作;當地面有高低起伏時動作會很緩慢、笨拙,因為怕自己會絆倒或摔跤;有的甚至在平地走路也容易被自己絆倒或摔跤,動作反應很慢,有時摔跤時手不會做出保護頭部做撐地的動作;在眼睛看得見的情況下還是會不小心碰到桌椅、水杯或身邊的小夥伴,常常估測不准自身與身邊人事物的距離或方位;對不尋常的移動,例如:上下車、在車中從前座移到後座、走不平的路面或從斜坡上往下沖跑,動作特別緩慢,甚至經常摔跤;旋轉時會很容易失去平衡,會因為車在行駛中轉彎太快或坡度太陡而受到驚嚇;儘量避免翻跟頭、打滾、倒立等動作;對遊樂場的遊樂設施即喜歡又害怕,比一般孩子更需要他人的輔助;外出時會很容易迷路,方向感和距離感很差,對立體空間景物或物品相對位置記憶困難。

 

    孩子進入學齡期後, 本身擁有正常的智力,健康、活潑,但學習閱讀和算術卻很困難;經常容易出現讀書跳行跳字、或前後字念反、漏字等現象,寫字也容易偏旁部首寫反、或者出現把拼音b.p.q等字母看反等情況;眼睛不靈活,經常要找的東西就在眼前卻怎麼也看不到;還有部分孩子對於看圖搭建積木、繪畫構圖或者從複雜的背景中分辨出特定圖形資訊等遊戲, 都顯得很吃力, 甚至做不到;很難一眼辨別出不同尺寸的相同物品,例如:不同長度的積木、或不同大小的積木,很難將其按照大小或長短順序排列整齊;對於不規則圖形的拼圖總比別人差;蠟筆塗色或鉛筆寫字都不好,比常人速度要慢,而且經常容易超出輪廓或方格之外;學習打結、系鞋帶也都很困難;拍球或接球有困難,投球時很難維持固定方向或很難投中目標物;不喜歡移動性的玩具,看書眼睛很容易累,卻可以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追視移動中的物體有困難;做事沒秩序,組織能力很差,條理很混亂; 經常聽而不聞,別人叫他很多遍都毫無反應,或者經常以“啊?”來回應對方,需要對方再重複一遍。

 

    以上種種行為表現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會讓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對自我認知產生很大的衝擊,明明很多事情看上去都非常簡單,別人做起來也都非常容易,到了自己卻顯得很困難、很吃力,這些聰明的孩子對於自身的笨手笨腳一開始是很難面對和接受的,因此會開始想要躲避,或者會出現較強的防衛心理,以驕傲的姿態來掩飾內心的自卑感,出於自我保護, 孩子會頻繁地誇大自己的長處,卻決口不提自己的短板,長期下去, 對於這種心理壓力很難跟別人說清楚,於是“不聽話”“不配合”“光說不練”甚至“胡說八道”等等指責的語言開始緊跟在孩子的自我保護之後,這種現象也成為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惡性循環的困難。

 

    而造成前庭不足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1、懷孕期間,孕婦活動量不足、飲食不當 尤其是懷孕期間抽煙或喝酒,會造成臍帶收縮,從而影響臍帶對營養的輸送,或者長期頻繁的出現負面情緒;2、出生後孩子嬰幼兒時期搖抱不足、俯趴抬頭不足或爬行不足;3、家長限制孩子做出所謂的危險動作,導致幼兒鑽、爬、跑、跳或攀爬不足;4、家長過早要求孩子從事過量的知識學習或讀、寫、算等活動;5、家長沒有時間或精力陪伴孩子遊戲互動,長時間讓孩子看電視、玩電子產品;6、家中活動空間不足或不安全,過早並長時間讓幼兒使用學步車或關在嬰兒車內,限制其活動範圍。

 

    以上家長的這些行為都會影響孩子的前庭發展,對於三歲前僅輕度前庭不足,而沒有明顯的其它感覺系統發展不足的孩子,例如:僅偶爾摔跤、過獨木橋顯得特別謹慎、爬上下低都樂意嘗試,只是動作稍慢等,家長應該每天至少提供一個小時的前庭訓練活動,讓孩子靠著身體大量及多元的肢體活動來連接腦部及全身的神經系統網路,網路一旦連接完成,前庭不足的行為特徵自然能夠消除。如果孩子前庭覺嚴重不足,例如:經常摔跤、非常不愛動、常常聽而不聞,非常害怕高度或速度的變化、眼睛轉動不靈活、過了一歲半還不開口說話等,或者到了三歲或三歲以後仍有許多前庭發展不足的表現,那麼家長就必須及時就近找專業的感統測評師給孩子進行測評,並接受個別化、針對性強的感覺統合訓練課程。孩子年齡越小,生理優勢就越強,感覺統合狀態改善的也會相對較快些。

 

    如果不及時通過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進行矯治,那麼大部分行為和能力狀態都會持續到成年以後,成年後在身體的神經回路被強化且固化後,身體的不適感會逐漸減輕,但心理的挫折感並不會減少,長期下去就形成了我們的慣性行為或慣性反應,以及某些領域難以突破的能力低弱。習慣會讓我們失去對身邊人事物警覺觀察的能力,待人處事也會失去客觀的認知和調整的彈性。慣性心理反應則將成為我們的人格特質,習慣性的自卑會導致一個人習慣性的負向思考,時間久了,自身會累積過多的負能量,使自己的生活環境產生負面的變化。太多的能力缺乏容易造成學習困難,甚至養成自暴自棄的性格,那麼將來苦的絕對不止自己一個人!!

 

    現在仔細回想我們身邊很多人應該都有前庭失調的現象:例如 上學期間語言學習緩慢,上課時對老師的講解常常有理解錯誤,或者老師講了很多遍還是沒有概念,老是寫錯作業、記錯時間、帶錯材料、甚至無法完整且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或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有的人視覺空間感很差,經常會有上錯樓層、跑錯教室、坐錯位置、認錯同學等現象;到了初高中以後,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語文方面很多要求背誦的文章怎麼也背不下來,數學方面各種分數、函數更是難上加難;好不容易大學畢業、有了工作,很多前庭不足的人對於空間、輪廓、形狀、邏輯辨別和記憶力都很差,經常迷路,逛個商場進去後發現找不到出口在哪,好不容易找到了出口,出門又找不到自己的車停在了哪兒,甚至之前見過的人再見面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他是誰等等。

 

    成年以後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需要面對的人越來越多,圈子越來越廣,很多前庭不足的人經常說話不經大腦,做事衝動,常常莫名其妙地讓自己或他人受傷、生氣,甚至無法理解他人的處境,無法掌握複雜的資訊,想法也過於簡單;學習新事物或新觀念時經常會呈現出兩極化的反應:不是不問好壞對錯就一頭栽進去,無條件的完全接收,就是沒有聽懂,費了教導者很多的心力和時間,甚至有的人抗挫能力低、頑固不通、外表精明,內在癡傻。

 

    這些觸覺和前庭的不足長期下去也形成了一個人的特質,例如很多不懂感覺統合的人會以怪胎、異類、甚至稀有動物來形容他們,這些行為表現原本都只是來自一個人生理感受的單純反應,但是經過長年神經系統及肢體反應的感覺統合強化,形成了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智慧傾向和各方面的能力水準,從而也主導了一個人對人生發展方向的選擇和專業領域開發的局限性。

arrow
arrow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