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幼兒時期的寶寶如果愛哭鬧, 身為父母或其他家人通常會因為不瞭解孩子的需求、幫助不了孩子而心急如焚、憂心不已。因為孩子是上天送給家庭的美好禮物, 我們愛孩子甚於愛自己, 孩子哭鬧總讓人萬分不捨、心如刀割,情緒也會跟著受影響。

    通常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測或瞭解孩子哭鬧的原因:

一、身體健康

    孩子可能因為身體不適但又無法表達清楚而哭鬧, 例如飢餓、疲累造成的血糖過低, 引起的暈眩、乏力、噁心等身體反應; 活動量不足造成的氣血循環不順暢、身體能量分佈不均, 產生煩躁、蠢蠢欲動的不適感; 消化不良產生的腹腔似痛非痛的不適; 維持同樣的姿勢過久產生的肌肉緊張; 輕度傷風感冒引起的鼻塞、肩頸僵硬、頭痛等; 興奮過度造成的腦壓增高, 無法平靜…等等。這些大人難以從外表察覺到的健康狀況, 都可能是幼兒哭鬧不休的原因, 家長可以透過語言安撫及身體的按摩撫觸來減除幼兒的身體不適, 讓幼兒的氣血循環順暢、穩定, 身體各部能量平衡, 肌肉放鬆, 情緒緩和, 孩子就不哭鬧了。

   長期的按摩撫觸和適量的戶外活動(運動)可以幫助幼兒強健體質、增強免疫力, 還可以穩定孩子體內的電流、塑造孩子平和的氣質。孩子身心舒暢, 自然不哭鬧。

 

二、行為挫折

   當孩子語言能力不足以處理日常生活溝通問題時, 孩子會從焦急、憤怒, 轉為傷心、哭泣。又當孩子的動手能力無法自行處理心裡想完成的動作時,失去耐心的孩子會用哭鬧來發洩這種挫折感。孩子在群體生活中, 從眾心理和社會化學習本能促使他喜歡模仿與跟隨同伴一起從事某種行為, 當他的感覺統合不良, 造成行為與意願相違背時, 例如: 想隨大家快跑卻老是跌倒、想和同伴在大型遊戲設施玩耍卻不敢爬高…, 孩子會因為生理恐懼對戰心理焦慮而哭鬧。

   這些行為挫折的根源都在於孩子缺乏身體各項智慧的開發和鍛鍊。孩子的語言智慧開始於聽覺和視覺, 孩子的生活環境若缺乏豐富的覺和視覺刺激, 那麼語言能力發展自然緩慢。動手能力的建立在於平日肢體的鍛鍊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平時鮮少引導孩子從事精細動作的訓練和創造性活動的練習, 孩子就很難有一雙靈活的雙手和敏捷的邏輯思考能力, 笨手笨腳的狀況自然容易打擊自信心, 造成幼兒情緒激動而哭鬧。感覺統合不良通常是因為幼兒時期受到過度保護與代勞, 孩子缺乏各項感官的刺激與腦部各區細胞神經軸的連結, 使幼兒的身體無法快速準確地對應外界的刺激或遵照腦部發出的指令做出正確的反應。所以感統失調的孩子常有相關方面的行為不能或失控, 造成孩子對自己生氣而哭鬧。因為各種行為挫折產生哭鬧的孩子, 家長可以利用感統訓練、繪本故事和創意教學活動來彌補孩子的感覺刺激、連結腦細胞、重新建立學習習慣, 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身體能力, 找回孩子天生的自信。

 

三、人際互動習慣

    如果孩子哭鬧是因為家庭養成的習慣性解決問題的方式, 例如: 用哭和”一指神功”來表達, 需求就可以得到滿足; 一哭鬧, 家人就送上關懷、包容與退讓; 一哭鬧, 家人就為了孩子而相互指責…, 那麼, 孩子會因為家庭此種教育方式形成”哭鬧”是正常的解決問題或表達方式的觀念, 久而久之, 養成習慣, 成了反射動作, 哭鬧的情況就會很頻繁。儘管當孩子哭鬧時, 家人會勸說和安慰, 要求孩子用語言來處理事情,而非用哭鬧的方式, 但是, 如果家庭環境沒有改變, 家人的行為模式維持不變, 孩子會因為家人的行為強化哭鬧的習慣, 而不會因為家人的勸說改變行為, 因為幼兒時期屬於感官學習模式, 家人的行為給予孩子的感覺刺激遠遠大於語言勸說。所以, 幼兒哭鬧的原因如屬此類, 則當務之急是改變家人與幼兒的互動模式, 對於哭鬧行為採取忽略策略, 用平和引導與對應的方式取代強烈的行為改變要求; 對於語言表達採取正向增強策略。其中最困難的部分, 應該是家人之間的共識建立和正確教育行為的堅持了!

 

    生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 零到六歲的孩子處於人類智慧發展的最重要生理優勢時期, 成長敏感期和感覺統合的完成都在此間出現與結束, 一生的性格與智力幾乎在此間定型, 所以幼兒時期孩子的行為反應都是來自環境的刺激與教育, 環境改變了, 孩子的行為就改變了。人是環境最重要的因素, 要想孩子健康、快樂、聰明、好性格, 全靠家人如何創造與經營孩子的生長環境。

  

    我常說: 當專業不足的時候, 請求專業的協助就是愛!每個人的專業領域不同, 但為了孩子的成長, 在孩子生命發展初期, 家長為孩子第一個要建立的專業能力就是「如何選擇專業優質的教育機構」。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充滿愛、安全、豐富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家長們, 辛苦了! 加油!

arrow
arrow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