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子問答題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實例一

   小杜(小名,五歲多,男生),因為之前生病,請了一周的課程,然後接著就開始放元旦,所以相隔了大概兩周的時間才回來上課。這週四上課的時候,一節課的訓練內容整整花費了1小時45分鐘才完成。整堂課下來,前半部分每項訓練內容他都是很專注,且能堅持,到後來,體能消耗越來越大,他顯得很累很累,然後每完成一個項目他就會對著媽媽大喊:我討厭你!我累死了!我不要跟你們玩了!偶爾還忍不住撕扯媽媽的頭髮,打媽媽。然後媽媽都會很有耐心地抱抱他,鼓勵他堅持到最後。今天(週六)是複習課,同樣的訓練內容及運動量,小杜只用了約一個小時便能完成任務了,且一節課下來,他的情緒相對都較穩定。 

 

   小杜的運動體能及能力和同齡孩子比較,都是相對較強的, 只是有一點感覺統合上的不足導致他脾氣容易暴躁那就是“大腦雙側分化不全”。大腦雙側分化不全會使大腦下達到神經末梢的指令不能清晰,從而導致小孩用力不當,體能提早消耗而很難堅持專注,最後自我打擊,對親密的人發脾氣等。如小杜媽媽所描述,以前小杜寫字的時候,基本是全身用力的,所以很快就喊累。還有之前要掰開餅乾時候,本來想掰開一半,最後居然整個餅乾碎掉。

 

   經過感統訓練以後,小杜明顯變化很大,一個就是寫字越來越輕鬆了,抓握力把控越來越好。這周給我分享消化餅,一掰開就是對半,所以媽媽說很厲害,以前這樣掰的時候肯定會全碎掉的。相隔很久不來訓練的小杜,體能是明顯有所下降,不過因為每次訓練的量都很足,所以身體的網路連結都有,大腦雙側分化也隨之得以發展。 

 

   所以觀察小孩的表現行為,從而有針對性地給予小孩相對應的訓練,特別是要大力補充小孩左右側肢體的運動量,這樣既能促進本體覺和前庭覺的發展,也能很好地促進大腦雙側分化的發展。 並且從感覺統合的角度客觀正確地理解小孩的一些壞脾氣,能讓我們使用正確科學的訓練手段有意識地改變小孩這種暴躁情緒及行為。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嬌的哥哥十二歲, 第一次見到他是在虹井店, 在我幫阿嬌那批預約測評的孩子測評之前。 媽媽向我介紹他, 並且說這孩子已經七年級, 睡覺還咬被角。 我初見這男孩, 馬上看出他有較深的觸覺不足---與陌生人說話會緊張, 無法挺胸縮腹, 站姿不穩定, 肌肉能量不足。

 

    通過問孩子一些問題, 孩子告訴我他討厭數學, 語文算所有學科中最好的, 上課學習沒什麼困難。媽媽問我感統對他能有幫助嗎?我說: 因為他已經十二歲, 在調整期尾巴了, 如果量足夠, 仍能有改善, 但是改善程度需要靠意志力了, 因為髓鞘化是一輩子都存在的, 只是過了六歲, 如果刺激不再(), 連成的網路會消退, 不能像六歲前連的網路一樣, 一輩子存在。

 

    媽媽又問:能提升孩子的數學能力嗎?我說:可以提升孩子數學的空間對應、圖形理解、其它需要回頭檢查孩子六歲前的神經記憶(感覺教育的質與量)

 

    於是我們約在總部幫哥哥做測評。前段的粗動作測評結果顯示:哥哥的觸覺和前庭覺都差一點點(, 但深), 導致本體覺尚未成熟;後段的精細動作測評結果顯示:哥哥的手眼協調和視覺空間感與同齡孩子落差較大。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節錄自家長於網路諮詢內容】

圓圓媽媽
( 2012/11/4):

      王老師好啊!在嗎? 我最近觀察園園表現,沒有前段時間那麼喜歡動手打人了,但與小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喜歡去搗亂。我舉個例子啊。在鄰居家小姐姐家,小姐姐的玩具比較多,也比較是大孩子玩的玩具,小姐姐拿了一個電子積木板出來,類似於物理電路圖玩具。很吸引園園的眼球,但是估計是不會玩,很想讓小姐姐帶著她玩。但小姐姐自己也邊玩邊看書還在摸索過程,不要讓園園去動手。這時,我就說:“園園不動手,讓姐姐先拚好一個電路圖讓燈泡亮了,我先看看怎麼玩,再去玩。好吧。” 園園不聽也不哭,就要拿一塊拚圖按在電路板上,小姐姐就要推開她的手,她的手就是不放,我把她拉過來後,園園又拿一本說明書去蓋在小姐姐在參考的書上面。小姐姐又要推開她,她就堵在那裡。兩個僵持著。小姐姐就叫我了,說:“阿姨,園園搞得我不能拚了。”我在旁邊又在勸園園,邊勸邊拉,拉是拉開了,但一會兒,又去找一個東西去搞破壞。

        我回家試想,我家園園一個愛哭,另一個不會自己玩。是不是不自信。我感覺她最喜歡有人帶著她玩,最好是一直有人帶領著她玩。。不會動腦筋、獨立去玩一個東西,或者是說玩玩具的興趣還沒有培養好。這跟從小就喜歡玩毛絨玩具有關,其它玩具不多有關係嗎?

        還有一個問題,我也很疑惑。就是,如何讓園園聽話做好規矩時而又不失孩子自我的主見呢。比如,在給園園做進餐與上床入睡規矩時,就很嚴厲的。讓她記牢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了,不能磨磨蹭蹭了。他後面能接受了,就會妥協說:“那好吧,算了。” 可有時在其它方面,比如遊戲時,她的觀點與我不一樣時,她也會妥協:“那好吧,算了。”還有,她想別人的玩具時,別人不給,她也會說:“那好吧,算了。” 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哪裡表述錯誤還是打壓太狠了,她也不堅持自己的主張與意見了呢。直接受妥協了。。。

 

惠心 王老師(1072216598):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了下午離園的時間了,老師帶著孩子在戶外做離園活動,豆豆坐在滑梯上看見媽媽來接他了,於是飛快地從滑梯上滑了下來,立刻跑向媽媽。可是,小傢伙剛跑兩步遠就摔了個大跟鬥,迎面走來的豆豆媽媽看見兒子摔倒了很心疼,更是快步跑到豆豆跟前,急忙問他,“寶貝,摔疼了吧?媽媽跟你說過很多次了,走路、跑步都要小心,看吧!又摔跤了!”豆豆咬咬牙,堅強地爬了起來,說“我很勇敢,一點都不疼。”見此情景,媽媽更是心疼,因為經常摔跤對豆豆而言已經像吃飯一樣平常了,然而豆豆真能隨著年紀增長, 一直堅強地承受摔跤的疼痛和他人的異樣眼光嗎?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經常摔跤呢?

 

   孩子摔跤,總有些“防不勝防”,因為有些情況是不可避免的,譬如天氣原因造成的路面濕滑; 大人的疏失未即時處理地板上的湯水、油漬…等, 由於孩子對物質屬性瞭解不多, 對環境的觀察能力不足,肢體的協調能力也還不成熟, 常會因此而摔跤。然而,除了這些客觀因素之外,孩子在正常環境下還容易摔跤, 那麼就值得我們關注是否孩子的身體成長和能力發展存在一些不足。

 

   幼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摔跤, 那麼有可能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一、營養不足或缺少鍛煉導致的肌肉張力和骨骼支撐力不足。

骨骼是人體最重要的維持平衡的機體結構,骨骼越強壯,其支撐力就越強, 身體就容易保持穩定平衡的姿勢。肌肉包覆在骨骼外層, 起著控制骨骼屈伸活動的作用, 肌肉張力越強, 對肢體的姿勢轉換和維持能力也就越靈活和持久。保持骨骼、肌肉健壯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保證每天吸收均衡豐富的營養,經常鍛煉身體。但是,在很多家庭中,許多孩子因為偏食、挑食,很多食物都拒絕食用,導致身體所需營養供給不足, 機體較為虛弱, 連帶影響到肌肉張力的增長, 其能量不足以正確、有力地控制身體四肢的姿勢, 導致容易摔跤。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表明,剖腹產的孩子由於在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擠壓,缺乏生命中第一次觸覺和本體感的體驗和學習。這種體驗的缺乏雖然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商,但卻容易讓孩子產生情緒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夠協調等問題。這些都是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什麼是感覺統合?

    統合是發育良好的孩子最基本的大腦生理狀態。在嬰幼兒期,寶寶的大腦發展特別快,大腦學習資訊依賴於身體一感覺器官的輸入,學習後的大腦則發揮指揮身體及感官的能力。因為大腦、身體、感官的神經系統非常複雜,所以需要統合,這就是感覺統合。

    觸覺是神經體系的營養

    人類在胚胎期,有三層結構,最外層日後發展成皮膚及神經系,也就是說人類的觸覺和神經體系是相關的,觸感便是神經組織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度會影響大腦辯識能力、身體的靈活度及情緒的好壞。觸覺不佳的幼兒最常見的毛病是在家和在外判若兩人,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咬人等,這些進而影響幼兒情緒和人格的健全發展。觸覺過度敏銳的幼兒,通常反應較快,IQ也較高,但由於情緒無法控制,EQ等方面的能力均很差,更需要有計劃加以協助。

 

    不同情緒指向的孩子需要的觸覺訓練有所不同,如:對於那些由於觸覺過於敏感而膽小、容易拒斥愛撫的孩子,家長可以多讓他們做彈跳訓練(如,跳繩、蹦床),藉以讓他們適應外界的刺激,降低他們的觸覺“域限”,以此達到“脫敏”的目的;對於那些因觸覺饑渴而喜歡惹人的孩子,則應多進行擠壓式(如用毛巾被緊緊包住他們)、發洩式(如打布袋子)或需要自控力的訓練(如拍球),藉以滿足他們的觸覺需求、釋放他們的旺盛精力、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這樣便可以減少他們外向性的破壞欲。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諮詢:寶寶十一個月了,當給寶寶他講故事時,講一會兒就不聽了,但是對書的圖畫很感興趣,那麼寶寶到底多大才能講故事給他聽呢? 另外寶寶也喜歡發脾氣, 因他太小我就不知道該怎麼樣引導才好?


   惠心千愛王老師:十一個月的孩子語言教育重點是建立語言概念, 同時需要提供具體的實物和切確的感官刺激, 這樣概念才能建立。概念連結後, 自然形成認知, 所以語言概念重在簡單、具體、重複。對於小小孩, 一次只給一個概念, 例如: 教認「桌子」時, 就別一下子說「方桌子」、「圓桌子」、「大桌子」、「小桌子」, 因為這些都是兩個概念的詞。所以十一個月大的孩子, 我們給他的書應該是生活上能見到、摸到的詞彙或物品認知之類的概念書, 而不是故事書。在看書之前, 也應該先接觸實物, 因為概念需要建立在身體經驗上, 不然概念會不清楚的, 以後對該物質屬性的認知就無法全面, 進而無法應用而發展成為能力。

   其實"讀書"的愛好培養是有層次的, 不是一開始就是"看書"。要先從視聽和語言的統合能力開始訓練, 然後通過感官刺激建立語言概念, 再從語言概念連結成認知, 過程中示範句型和語氣, 然後逐步"看圖說話", 聽繪本故事, 認讀簡單讀物…, 最後就是聽說讀寫的四項能力同時建立。

 

   例如: 一個月大的孩子, 重點是語調語音的感受, 可以給孩子溫柔地念念童謠或兒歌。孩子還小, 還不能看清事物, 所以重點不是看書, 而是自然光線和強烈顏色的刺激和追視。給孩子講故事或看故事書, 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效果和目的, 如同讀經一樣。語言能力發展前期是語調和語音的感受, 之後是詞彙概念的建立, 再來就是理解力和組織力的發展。這些都是順應生命成長規律來的。

 

  另外關於孩子喜歡發脾氣,要請家長仔細觀察看看:

是否大人干擾了孩子的探索? 例如: 孩子想玩手,大人偏讓他看圖?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關鍵期”(也叫關鍵年齡、可塑期、最佳年齡、敏感期),是指個體在發育的過程當中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容易接受外界資訊的一個短暫時期。對人類而言,關鍵期是生命自我完善的一種本能,其表現為在某個時期重複某種行為以建立某種能力 , 其基本假設是認為人類的某種行為和技能以及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如果在這個時期施予正確的教育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在早期發展中缺少某類經驗,對以後生命中的許多行為將產生不可逆轉的後果。


  孩子的關鍵期就像河流流動時,因環境條件不同而激起的不同的浪花,一個浪花代表著一個關鍵期,一個浪花消失時,另一個浪花又緊跟著來,這樣源源不斷一直到六歲左右。

  • 嬰兒期0-12個月大腦發育的關鍵期。
  • 0-3歲是嬰幼兒內在秩序建構的關鍵期。
  • 0-6歲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 0-6歲是幼兒感覺學習的關鍵期。
  • 3-4個月嬰兒翻身夠取玩具能力發展關鍵期。
  • 3-6個月嬰兒雙手抓握能力產生發展的關鍵期。
  • 7-8個月手指握力及靈活性運動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7-8個月嬰兒爬行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9-10個月雙手動作協調配合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10-11個月嬰兒獨自站穩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11-12個月嬰兒獨立行走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1-3歲是幼兒肢體動作發展的關鍵期。
  • 12-13個月雙手控制物品及扔東西運動能力的關鍵期。
  • 16-17個月準確抓握物體協調及平衡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1-15個月是寶寶獨立性的關鍵期。
  • 1歲半-2歲是幼兒認知功能的關鍵期。
  • 1歲半-4歲是幼兒對細小事物感興趣的關鍵期。
  • 24-25個月幼兒自理能力及用筆劃直線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24-25個月嬰幼兒單定站立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2-2歲半幼兒記憶發展的關鍵期。
  • 2歲半左右是幼兒計數能力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 2歲半-3歲是教育幼兒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
  • 32-33個月幼兒單腳站立及單腳躍跳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 33-36個月構思和想像發展的關鍵期。
  • 36個月幼兒平衡能力發展關鍵期。
  • 3歲半左右是幼兒動手能力開始發展成熟的關鍵期。
  • 3歲半左右是幼兒注意力發展的關鍵期。
  • 3-5歲是幼兒音樂能力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 3-4歲左右是幼兒初級觀察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 4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對使用工具感興趣的關鍵期。
  • 4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學習外語的關鍵期 (6—8歲是學習外語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 4歲半左右是幼兒開始對知識學習產生直接興趣的關鍵期。
  • 5歲左右是幼兒學習與生活觀念開始掌握的關鍵期。
  • 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及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 5歲半左右是幼兒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 5歲半左右是幼兒掌握語法,理解抽象詞彙及語言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 5歲半左右是幼兒悟性開始萌芽的關鍵期。
  • 5歲半左右是幼兒學習心態、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成功感開始產生的關鍵期。
  • 6歲左右是幼兒社會組織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
  • 6歲左右是幼兒創造性開始成熟的關鍵期。
  • 6歲左右是幼兒觀察能力開始成熟的關鍵期。
  • 6歲左右是幼兒超常能力結構開始建構,並快速發展的關鍵期。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 孩子生病、受傷或受委屈, 父母總是那個最心疼、不捨、陪孩子掉眼淚, 甚至孩子沒哭, 自己就止不住淚水的人。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0-6歲是最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生命成長期, 這時候的孩子處於吸收性心智狀態, 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總是先接受、感受、嘗試分辨、理解, 最後透過成人的行為反應和觀念傳遞, 孩子才逐漸建立對各類事件的認知, 釐清自己對各類事件的好惡, 然後形成是非標準、價值觀和社會觀。同樣的, 這時期的孩子也是最沒有行為規律和道德準則的, 他們順應自己內心深處自我完善的本能慾望, 受著各自家庭給予的教育影響, 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斷地探索自己、探索外面的世界, 於是, 過程中難免出現「不當」行為, 這些「不當」行為常常引起孩子和孩子之間短暫的不愉快, 甚至引起家長和家長之間較長時期的誤解和隔閡。這就是部分家長非常困擾的:我的孩子被欺負了, 怎麼辦?

    首先, 我們要先明確「被欺負」的定義。在完全沒有「新仇舊恨」的前提下, 有人故意傷害我們, 被傷害的我們算是「被欺負」了。  所以, 真正符合「被欺負」定義的幼兒互動行為就變得很單純、很稀少。家長在處理孩子疑似「被欺負」的事件時, 重點應該在於教孩子「如何躲避危險」 , 而不是有意或無意地引導孩子學會「記仇」。例如:看到孩子臉上有抓痕了, 許多家長一開頭就直接問「誰打你」, 這句「誰打你」就暗示了孩子要「找仇家算帳」, 無形中建立了孩子「我的痛苦都是別人的過錯」以及「有仇必報」 的錯誤認知, 甚至誤導了孩子建立在處理非常事件時, 一定要找到人來定罪的偏差觀念。如果家長把「誰打你」改成「怎麼了」, 給孩子冷靜回憶事實、慢慢完整地組織語言的時間, 不催促孩子、不焦急、憤怒而影響孩子的情緒, 平和引導孩子盡可能地說出完整的事情經過, 如此不但示範了良好的非常事件處理技巧, 還教育了孩子客觀、理智地看待一切人、事、物, 將來可以避免「情緒化」所帶來的「傷人傷己」。

    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 有以下幾種情況容易受傷:

    一、活動中被物件劃傷, 例如:教材、教具的邊角, 同學或老師的指甲、衣服上的拉鍊、鈕扣或頭髮上的髮夾, 書包背帶或吊飾, 噴砂的牆面或情境布置用的紙箱道具邊角…。這些傷痕的產生通常都是因為大人、小孩的不經意一個起立、蹲下、轉身、後退、疾走轉彎、隨意擺手或自然取物等正常行為和動作造成的, 無法完全防範, 更不能歸咎於人。

    二、幼兒互動中施力不當, 例如:兩人搶玩具, 雙方力量不平衡時, 拉力較大的一方會失去重心造成後退或跌倒, 而在後退或跌倒的過程中擦撞到身邊的物品, 造成受傷;或者手中的物品直接撞擊到自己的臉部、唇齒或頸部而造成受傷。有些孩子因為感覺通路未連結完成, 下手不知輕重, 在向同伴表示友好時, 過於用力拍打對方或推人, 造成同伴驚嚇或身體失衡。上述這些事件也是無法完全責怪某一方的, 但這類事件往往最讓家長「難辨是非」, 一個不小心就會造成孩子無辜的感情傷害。

    三、孩子在探索活動中的操作失誤, 例如:自己拉拉鍊時, 夾到手部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操作教具時, 嘗試其他方法而弄壞教具, 同時戳傷了自己;排隊行走時, 因環顧四周而未注意到與前面小朋友的距離, 踩到前面小朋友的鞋子, 雙雙跌倒;上廁所時, 偷偷玩水、玩得興奮了, 滑倒在自己弄濕了的地板上;觀看牆面或走道邊的教學情境布置而踩空了階梯;玩遊戲時, 硬要擠身到非遊戲區進不去的牆角裡, 把自己擦傷了…。這些傷害可大可小, 但對孩子的教育卻不能因噎廢食, 最好的做法應該是從出生開始就依據孩子的生理發展, 提供孩子安全而豐富的環境刺激, 讓孩子更早地完成腦部網絡的建構, 以培養其靈敏的環境對應能力。

  

    對於孩子受傷或被同伴推、打、責罵, 家長第一要做的事應該是先調整自己的情緒反應, 當自己的情緒得到很好的管理和整理之後, 再和孩子一起釐清事實、解決問題或澄清觀念。當我們向孩子示範了「客觀」, 孩子將學會「公正」;當我們向孩子示範了「寬容」, 孩子將學會「愛人」;當我們向孩子示範了「溫柔」, 孩子將學會「勇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導師, 而我對「師者」的定義是: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值得他人學習的人。故為人父母者, 責任重大, 影響深遠, 戒之!慎之!

文章標籤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