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節錄自家長於網路諮詢內容】

圓圓媽媽
( 2012/11/4):

      王老師好啊!在嗎? 我最近觀察園園表現,沒有前段時間那麼喜歡動手打人了,但與小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喜歡去搗亂。我舉個例子啊。在鄰居家小姐姐家,小姐姐的玩具比較多,也比較是大孩子玩的玩具,小姐姐拿了一個電子積木板出來,類似於物理電路圖玩具。很吸引園園的眼球,但是估計是不會玩,很想讓小姐姐帶著她玩。但小姐姐自己也邊玩邊看書還在摸索過程,不要讓園園去動手。這時,我就說:“園園不動手,讓姐姐先拚好一個電路圖讓燈泡亮了,我先看看怎麼玩,再去玩。好吧。” 園園不聽也不哭,就要拿一塊拚圖按在電路板上,小姐姐就要推開她的手,她的手就是不放,我把她拉過來後,園園又拿一本說明書去蓋在小姐姐在參考的書上面。小姐姐又要推開她,她就堵在那裡。兩個僵持著。小姐姐就叫我了,說:“阿姨,園園搞得我不能拚了。”我在旁邊又在勸園園,邊勸邊拉,拉是拉開了,但一會兒,又去找一個東西去搞破壞。

        我回家試想,我家園園一個愛哭,另一個不會自己玩。是不是不自信。我感覺她最喜歡有人帶著她玩,最好是一直有人帶領著她玩。。不會動腦筋、獨立去玩一個東西,或者是說玩玩具的興趣還沒有培養好。這跟從小就喜歡玩毛絨玩具有關,其它玩具不多有關係嗎?

        還有一個問題,我也很疑惑。就是,如何讓園園聽話做好規矩時而又不失孩子自我的主見呢。比如,在給園園做進餐與上床入睡規矩時,就很嚴厲的。讓她記牢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了,不能磨磨蹭蹭了。他後面能接受了,就會妥協說:“那好吧,算了。” 可有時在其它方面,比如遊戲時,她的觀點與我不一樣時,她也會妥協:“那好吧,算了。”還有,她想別人的玩具時,別人不給,她也會說:“那好吧,算了。” 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哪裡表述錯誤還是打壓太狠了,她也不堅持自己的主張與意見了呢。直接受妥協了。。。

 

惠心 王老師(1072216598):

圓圓媽媽:

      首先要確信一點:生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 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建立自我概念, 如何建立自信, 都是由環境互動而來。  探索, 即是主要的環境互動行為之一;家長或旁人的引導是其二。

      圓圓的狀況和行為屬於正常反應, 但是家長需要在孩子"探索"過程中滿足其需求, 即是【 阻止孩子某個探索行為的同時, 需要同時提供另一個探索滿足 讓孩子等待小姐姐"研究好玩具怎麼玩"的過程中, 需要同時給他"分配"一個"相關工作", 這樣, 孩子對該事物的專注可以得到保護和延伸, 同時也啟發孩子瞭解到可以如何"協助"事物的發展, 幫助孩子建立未來面對事物轉捩點的選擇能力。

    比方說:小姐姐在閱讀說明書和試玩玩具時, 用孩子能懂的話告訴他關於電力用途和電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 帶他觀察和操作跟電有關的器物, 把告訴他的電知識和電安全的認知在觀察和操作中一一展示, 讓孩子體驗。這樣, 孩子就能平靜等待, 又增長智力。

    孩子透過行動來求證他心中的疑惑, 當愛滿足的情況下, 孩子會堅持探索行為, 而不會因為家長怒斥就退縮或放棄(反之, 愛不足, 則孩子會退縮或放棄。) 所以, 圓圓的信心已經增長了, 從他對外探索的勇氣增加可以窺見。

    信心則來自於對自我身體的掌控能力增加, 自己把得定自己。 所以家長們對於孩子的玩具選擇, 需要是創造性高, 延伸度長的創意元件玩具(材料), 而非漂亮、完整、變化性低的精緻玩具。 這樣, 孩子對於玩具可探索空間就大, 專注力可以維持很久。 當然, 創造力也同時在提升。

      另外, 關於孩子建立主見的問題, 六歲之前, 都是孩子建立主見的過程, 先從建立自我概念開始。 自我概念來自於感覺統合與環境對應的經驗, 然後是開放身體, 勇於探索。 在與環境(包括人)互動的過程中, 逐漸形成社會認知, 提升自我認知, 最終形成性格、 感情、 社會觀、 價值觀...等基礎。  所以, 六歲之前建立規範很重要; 提供選擇(二選一 到開放性選擇, 即完全不提供參考答案的選擇)的機會, 練習比較、思考和因果定律的看見很重要! 這一系列的訓練最終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智慧系統(有效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主見因此依照自己慣用的方式、方法和原則而產生。  所以, 六歲之前, 孩子沒有明確的主見, 當然更沒有定見, 不要過早要求孩子要有固定的想法或做法, 因為他們都還在探索和統整身體和環境的一切資訊當中。  當孩子對家長的指令常常表現"沒意見", 記得再用孩子能懂的話補充幾句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原因和家長的個別想法, 做為更深的認知教育和觀念分享。

      觀念的建立來自於身體的感覺學習(如非感覺學習而來的觀念, 通常都不理解而無法鞏固。),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身體對觀念的頻繁實踐, 當一件事情熟練到不需要費力就能有效完成, 那就是智慧, 也是性格的一部分。 所以, 目前應給孩子的訓練是【建立規範】和 【提供練習選擇的機會】。   

 

圓圓媽媽:

提供練習選擇的機會。有沒有更具體的例子啊

 

惠心 王老師(1072216598)

      比方說: 孩子對九點前刷牙、上廁所完畢、九點上床睡覺等沒意見, 那麼, 家長可以問問 "還是你想再早一點睡覺? 還是晚十分鐘睡覺?"  或是"你還有想到睡覺前還需要做好什麼事嗎?" (這是屬於開放性問題) 訓練孩子學會選擇, 其實也是在教孩子如何與人相互尊重, 孩子長大後才懂得要整合他人的意見, 一併思考。

 

圓圓媽媽:

那做規範時,給孩子很開放性的選擇時, 她更磨蹭了。比如說,每晚要她8點半去洗澡、刷牙時, 他就要說,還想玩一會兒。好不容易洗漱好,上床了。還在說,原本要喂小鳥沒有去做,或者類似的未完成事情。

 

惠心 王老師(1072216598) 下午 06:57:12

      已經約定好八點半做的事, 孩子提出還要玩一會兒, 那就是違反規定了, 表示規範還沒建立好。 家長可以在八點二十分提醒孩子: 再過十分鐘就要做好.... 如果時間到了, 沒按照約定做的話, 那就要按照約定實施"處罰" (剝奪孩子的嗜好或權益即是一種處罰)  所以這是規範還需要鞏固的問題。

 

圓圓媽媽

恩,明白了。

arrow
arrow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