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人的性格是建立在六歲之前, 三層感覺統合---

          第一層:生存能力的統合;

          第二層:視、聽和語言的統合;

          第三層:肌肉協調能力和運動企劃能力的統合---順利發展的情況下, 在六歲左右順利完成第四層感情、情操、情緒、價值觀…等的統合而形成。

 

        如果前面三層統合不順利, 那麼第四層的統合也難以順利完成, 在人生之後的數十年則難逃身體智慧開發不足的影響, 不但不能和諧地與自己相處, 還會因此無法與人、與環境和諧地相處, 嚴重影響生命的舒展與成長。

 

        嚴重的觸覺不足不但會造成孩子自我認知不足、性格形成緩慢; 三歲前影響右腦直覺式吸收學習能力; 三歲後影響左腦理解力和左右腦合作產生的創造力的發展; 青少年之後, 在不當壓力下, 更容易因為自我價值肯定不足而做出自殘、輕生或對他人冷酷無情的行為。

 

      造成觸覺不足的原因, 除了剖腹產之外, 其它還有:

 

    長時間把孩子獨自放在嬰兒車裡;

    過早使用學步車, 用學步車限制嬰幼兒的活動範圍和行為動作;

    主要照顧者性格沉默、寡言, 或忙於家務, 鮮少與嬰幼兒互動;

    主要照顧者為保護孩子身體免于碰撞、受傷, 經常抱住孩子, 不讓孩子自由活動…等。

 

        孩子因為缺少足夠的人際互動學習, 例如:聲音、語言的聽說刺激與模仿; 眼球轉動與觀察的練習; 情緒和身體的逗弄與反應體驗; 不同的身體氣味與懷抱姿勢和力度的感受; 父母或家人多元的情緒氛圍感受…等, 也缺乏對外界物質環境的接觸和感受, 造成上篇內文提到的種種觸覺防禦、觸覺反應不足或觸覺彌補的行為。

 

        另外, 都市發展與小家庭的盛行, 造成:

 

    家中活動空間狹小、成員稀少;

    戶外嬰幼兒活動場地缺乏、自然環境不足;

    強烈的聲光刺激, 造成嬰幼兒感官的不適與自我保護;

    家長的過度溺愛與代勞, 剝奪了孩子感覺學習的機會…等, 也會造成孩子觸覺不足, 而產生學齡階段的能力不足。

 

        孩子觸覺不足的行為表現在幼兒時期常常被家長忽略或誤解, 常以「遺傳」、 「年紀小, 不懂事」 或「不聽話」來定義, 而不知從生理角度來解析和幫助孩子, 往往因此而錯過最佳的感覺統合訓練或調整時期(六歲前都是生理優勢期, 但三歲前優於三歲後, 十二歲之後則很難改善身體的感覺統合狀態。)

 

        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時, 逐漸顯露出身體能力的不足和強烈的身體自我治療行為, 例如:

 

    上課愛講話, 喜歡搶答、插嘴;

    學習不專注, 愛抖腳或踢同學的椅子, 上課常常記不住老師說的話;

    喜歡做危險動作, 例如:爬窗、翻牆、在桌椅間跳上跳下、拋接不該丟擲的物品(如掃把)

    做作業粗心或沒耐心, 老是忘東忘西;

    愛跟同學吵架或打鬧, 喜歡跟人勾肩搭背;

    常破壞文具或簿本, 即使因為破壞文具而弄傷自己也不在意;

    喜歡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過早關注兩性生理問題, 常故意碰觸異性同學的身體;

    孤僻、不合群, 常常表示討厭同學、討厭上學, 體質也比較虛弱;

    喜歡製造噪音、大叫或出怪聲, 常會誇張地大笑、或常作誇大的表情和聲音;

    動作粗魯, 喜歡把書本、文具、鑰匙或其它物品用力摔在桌上, 關門也很大聲;

    與老師說話時, 眼睛無法專注看著老師, 表情很不自在

    上臺時特別緊張, 容易結巴, 甚至說不出話, 常左顧右盼、咬指甲、擰衣角、搖晃身體…等;

    一到考試就緊張到難以入眠、手心出汗, 甚至跑廁所、拉肚子…等等。

 

這些行為不但影響其學習成效, 還影響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小小年紀就可能因為感統失調造成的心理紊亂, 而倍嘗身心不和諧的痛苦和有苦難言的無奈。

 

        凱倫即是因為感統失調, 未被及時幫助而辛苦長大的女孩。 凱倫是順產出生的, 但一滿月即被送到褓母家照顧。 因為家裡經營海產店, 生意忙碌, 父母一個月才去探望她一次, 所以對褓母的專業素養和孩子的變化都觀察不仔細, 只覺得孩子雖然過於安靜, 但還算健康, 與褓母交流起來也沒什麼特別障礙, 就這樣給固定的褓母帶, 直到五歲。

 

        在凱倫三歲的時候, 褓母家來了一個褓母親戚的寶寶, 父母去探望凱倫時, 發現未滿周歲的小寶寶竟然比凱倫來得活潑、有活力;在凱倫四歲多的時候, 媽媽更在褓母家看見褓母把兩個孩子放在同一個嬰兒車裡, 而凱倫宛如那小她兩歲的寶寶的玩具一般, 任他拉扯頭髮、咬人、打人、拿玩具丟她、踩在她身上蹬、跳, 凱倫竟然沒有什麼反應!經過幾次探望驗證:褓母對凱倫毫無愛心付出! 好幾次, 媽媽在離開褓母家之後, 眼淚就漱漱直流, 後來把情形告訴爸爸之後(剛開始對爸爸隱瞞, 不敢直說), 兩人決定把凱倫帶回家。

 

        回家之後的凱倫, 頓時因為環境豐富而活潑起來, 家人(父母、外婆及兩個大她四到六歲的哥哥)的疼愛迅速打開她的心靈, 心靈的放鬆因而啟動了身體感覺統合的機制, 凱倫一下子成為家中、海產店熟客和鄰居們目光的焦點和最常關注、談話的主題。 因為生命重要的前四到五年, 凱倫的身體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開發, 而生命自我完善的本能促使凱倫在愛充足的環境之下, 一股作氣地全面爆發自我感覺彌補的行為。

 

        凱倫非常喜歡跟人說話, 於是她口齒不清、字句結巴、詞彙稀少、組織錯亂的語言能力迅速成為大家的笑料和娛樂; 她喜歡穿梭在熱鬧的海產店大廳之間, 隨意擠進客人的桌邊, 爬上爬下, 用手觸碰食物, 好奇地問著各種幼稚的問題; 她還喜歡逗弄別人, 故意打人、用東西砸人, 然後笑瞇瞇地跑走, 希望有人與她玩追逐遊戲。

 

        那時的凱倫簡直像劉姥姥逛大觀園一樣, 到處探索, 有一次還沿路探索, 跑到離家很遠的地方, 在一個社區球場找不到路回家, 但凱倫因為觸覺不足, 無法推演後果而沒有哭(其實是不知該怎麼反應), 也不會尋求別人的協助, 是外婆在生意空檔出來尋獲的。 最令鄰居嘖嘖非議的是, 凱倫對家人很「粗暴」, 在海產店結束一天的生意(通常是半夜兩點鐘左右), 父母正在收拾桌面, 打掃衛生, 清洗鍋具時, 凱倫常因為爸爸在鍋碗瓢盆匡當作響的當下, 沒注意聽到她說話而摔盤子、掀桌子, 甚至搧爸爸耳光!

 

        凱倫父母看著這個沒長大的孩子, 生活跟著海產店作息而日夜顛倒, 擔心馬上要上小學的她無法適應學校的作息規律, 於是把凱倫送進了幼稚園。在幼稚園的凱倫, 表現和在家完全不同, 她安靜而且害羞, 但會在沒人看見的地方偷偷做著破壞環境的「壞事」, 例如:在牆壁上亂塗鴉、摘花、拔菜、拿筆刻畫桌面、撕壞張貼在公佈欄上的作品、拿別人的東西從樓上往樓下扔或拿尖銳物戳中小班孩子的身體…。一旦被老師發現而找來問話時, 她永遠都是低頭不語, 一臉無辜, 對老師的勸導和約定完全點頭接受, 但實際上並沒有停止過這些不合規矩的行為。

 

        在靜態活動的學習上, 凱倫上課不是動個不停、干擾同學, 就是發呆, 然後在課堂上睡著;學寫字的時候, 她常常全身用力, 甚至把鉛筆弄斷, 把簿子寫破;做創意活動時, 凱倫對別人的創作都感到新奇、有趣, 常常發出愉快的笑聲, 但輪到她來創作時, 不論是語言、美術或肢體動作, 她永遠只有一句話: 「我不會…」, 語氣失望、無力, 令人心疼、鼻酸。

 

        上了小學之後, 凱倫的心智逐漸成熟, 面對對人際交往的因果關係不理解、同學的取笑和排斥、師長對她要求分數提高的壓力, 她慢慢察覺到自己和同學相較起來, 明顯「笨」很多。

 

      小學二年級開始, 她變得越來越安靜, 上課時已經不再干擾同學了, 而是一坐下就開始直接培養睡覺的情緒…。安親班老師問凱倫「在班上的好朋友是誰」, 她說 :「我沒有朋友, 小朋友都不跟我玩。」一副故做堅強的無所謂…。

 

        小學六年下來, 凱倫總是因為無法完成作業、無法準時上課而常常說謊; 成績一直是班上倒數前三名; 言行反應永遠「笨」到讓人啼笑皆非, 而一直都是班上「鼎鼎有名」的學生。 初中開始, 她校外「同病相憐」的朋友越來越多, 於是, 開始翹課、翹家…。現在, 凱倫23歲了, 沒有完成高中學業, 還在朋友關係中不斷尋找「觸覺依賴」和「觸覺彌補」, 對「自己」還在認識和理解過程中。 

 

         一個因為感統失調而無法正常發揮身體智慧的孩子, 在青少年之後, 如果沒有「貴人」令其明白身心狀況形成的原因, 並疏導其因長期積壓的挫敗和不平心理, 或者自己借由足夠的語文能力, 閱讀相關書籍來「自我教育、自我鬆綁」, 那麼, 長大成人之後, 常常容易自造「地獄」, 陷自身於苦海之中而無法自拔。 在我們身邊, 甚至是我們自身, 都可以看見不少因觸覺不足而產生頻繁的、不自覺的、不可控的「情緒轉換困難」, 例如:動不動就惱羞成怒、常常固執成見、老是疑心重重、常常抑鬱寡歡、永遠緊張兮兮、一直自我為中心…。

 

        所以, 身體智慧是一切智慧的基礎, 感覺統合是身體智慧開發的關鍵!但要提醒各位讀者的是:只有在愛與尊重的氛圍之下, 才能開啟身體智慧的統合機制。愛不足, 生命感受不到被尊重, 再靈巧的身體動作或行為反應都是屬於機械式練習得來的, 這樣的練習就無法同時促進大腦的發展, 造就靈活的腦部運作能力, 也無法幫助孩子從健康到優秀。然而, 何謂「愛」? 我常說:有能力的愛才是愛, 反之, 都是害!所謂「有能力的愛」是指: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未來能力的愛, 而非寵愛、溺愛與錯愛。「尊重」, 則是在安全、合理的規範內給予最大的自由。

 

    所以, 愛孩子, 當身為父母的專業不足(專業不在此), 請及早尋求專業的協助, 這就是愛!而在幫助孩子做感覺統合訓練的同時, 請一起做好良好習慣的培養、健康性格的塑造, 因為這是孩子0-6歲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要素!

arrow
arrow

    huixin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